More Detail
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提倡傷口衛生,清洗傷口可以幫助預防感染並改善傷口癒合效果,你的觀念跟上腳步了嗎 ?
尤其是 " 正確 " 且 " 確實 " 的清洗傷口對於減少感染風險是很重要的," 感染 " 是傷口癒合過程中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
如果傷口沒有得到確實的清洗,細菌就有可能在傷口生長形成生物膜,進而引發感染,延緩或甚至阻礙傷口癒合。清洗傷口有助於去除骯髒物質、壞死組織和細菌,讓傷口可以順利的自然癒合。
此外,正確的傷口護理還能防止生物膜的形成,生物膜是影響傷口的癒合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生物膜是一層細菌形成的黏液層,會使傷口感染變得更難治療。透過定期清洗傷口,可以去除這些有害細菌,幫助新組織的再生時創造更適合傷口癒合的環境。
CDC 和 WHO 建議使用清潔、無刺激的液體,例如生理食鹽水或專用的傷口清潔劑來輕柔清洗傷口區域。同時,也強調避免過度摩擦,因為這會損害健康組織,從而延緩癒合過程。
總之,正確清洗傷口是預防感染、促進更快癒合和減少疤痕產生的重要步驟,這些原則已獲得多個全球性的衛生組織的支持,包括世界衛生組織(WHO)。
在家的清創適合的小型表面傷口,如果您的傷口是又深又大或感染嚴重的傷口,則建議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嘿 ! 洗傷口不是用水灑在傷口上就叫做洗傷口欸!
為什麼正確清洗這麼重要?
-
預防感染:殘留的污垢或細菌容易引發感染,可能導致局部紅腫、膿液滲出,甚至全身性併發症如敗血症。
-
促進癒合:移除阻礙新組織生長的污物,幫助細胞修復,縮短癒合時間。
-
減少疤痕形成:妥善清洗可降低炎症反應,減輕疤痕生成的可能性。
-
避免併發症:不正確的清洗可能導致傷口惡化或慢性傷口,進而需要更複雜的處理。
一、 清洗傷口前的準備工作
-
手部消毒:在清創前和清創後徹底洗手,洗手七步驟 : 內、外、夾、弓、大、立、完。
-
工具準備:介紹常用的清創工具,包括無菌紗布、換藥棉棒、無菌鑷子、生理食鹽水、傷口清潔液、手套。
-
環境準備:選擇乾淨明亮的環境,以便更清楚觀察傷口情況。
二、傷口清洗步驟(若是有凝血功能問題的病患以及外露型的癌症傷口患者則建議尋求醫療人員換藥)
-
第1步:撕除敷料
- 用生理水將敷料稍微濕潤,避免強行撕扯。
- 檢查敷料上的滲液或異常物質,記錄顏色、有無異味。
- 可以使用脫膠噴霧或是脫膠紙巾來幫助撕除膠布避免殘膠以及避免撕除時造成的疼痛。
- 嬰幼兒皮膚較敏感者及皮膚薄的患者可以選擇使用敏感型肌膚使用的膠布或是附有矽膠黏邊的敷料。
-
第2步:清洗傷口
- 使用生理食鹽水或煮過放涼的開水或適合的醫用清潔液來輕柔沖洗傷口表面,去除污物。
- 從內到外清潔,就是由傷口中心往外圍清潔,避免將細菌帶入傷口內部,清洗過的棉棒是一次性使用的,使用完即丟棄不可重複使用。
- 洗傷口時盡量把傷口上及傷口周圍的血漬、傷口組織液、膿液、異物(小碎石、沙子、灰塵)、以及膠布的殘膠清洗乾淨
- 可以用紗布輕刷傷口,因為棉棒的纖維太細。
- 有時洗傷口會有點出血,可以使用棉棒直接壓在出血點的位置(加壓約3-5分鐘)
- 可以用浸濕紗布覆蓋在想軟化的區域或是使用清創凝膠敷在傷口上軟化結痂,再使用無菌棉棒或鑷子輕柔的去除結痂。
- 正常的肉芽顏色是紅色,所以傷口上看到的黃色、綠色、白色、黑色、深紫色都不是健康肉芽的顏色,需要盡量清洗掉。
- 特別提醒避免過度緊張導致頻繁的清創,以免損傷新生組織。
-
第3步:檢查傷口
- 清洗完傷口後觀察傷口的變化,像是觀察傷口顏色、分泌物量、分泌物顏色、紅腫範圍是否擴大等,檢查是否有感染跡象(如紅腫、疼痛加劇、異味等)。
-
第4步:乾燥並覆蓋
- 清創後可以使用棉棒輕輕擦乾,再依造傷口的情況選擇適合的敷料(如親水性敷料、泡棉敷料、銀離子敷料、紗布、人工皮)覆蓋傷口,保持濕潤的癒合環境。
三、清洗傷口的注意事項
- 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成分的清潔液清洗傷口(如含酒精的消毒水、雙氧水、白藥水、酒精性優碘)。
- 依滲液量的多寡來決定換藥次數。
- 如果出現發燒(體溫大於38度c)、傷口紅腫蔓延至周邊皮膚或出現多量異常分泌物、出現異味、發黑等情況需要立即就醫檢查。
傷口的清洗是癒合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但許多人可能低估其重要性。清洗不僅僅是清潔傷口表面,更是為組織修復創造最佳條件的一項重要步驟。
傷口癒合是一個複雜且精細的過程,正確清洗需要專業知識。若您在清洗時遇到太多問題或是無從下手快諮詢全馨傷口照護網,將會有專業的醫療團隊陪您一起守護傷口健康。
專業醫護人員的幫助不僅讓傷口更快癒合,還能確保過程安全、有效,避免後續併發症的風險。
正確清洗是讓傷口癒合的關鍵,您的每一步努力都為健康創造了條件。而醫護人員則是您最堅實的後盾。
"與其讓傷口癒合蒙上風險,不如選擇安全、專業的處理方式。相信您的選擇,也相信我們的專業,共同守護健康的每一天!"
同場加映:
為什麼換藥的時候很容易流血?為什麼「肉芽組織」很容易流血?
在皮膚受傷後的受傷面,身體為了讓傷口癒合,會逐漸長出增生的微血管、纖維結締組織,以及許多發炎細胞,這種組織因具有大量的微血管網絡,所以顏色呈現鮮紅色,並具有顆粒狀(granular appearance)的柔軟外觀,故稱為「肉芽組織granulation tissue」(在皮膚受傷後的48小時左右,就開始形成肉芽組織)。肉芽組織的每個「顆粒」,其實就是一球微血管循環網路,而且缺乏表皮細胞的保護,因此只要輕微施加外力,達到讓微血管破裂的強度,肉芽組織就會流血。
-----------------------------------------------------------------------------------------------------------------------------------------------------------------------------------------------------------------------------------------------
參考資料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美國傷口護理協會(Wound, Ostomy and Continence Nurses Society, WOCN)
國際傷口治療標準(International Wound Infection Institute, IWII)
Fernandez, R., & Griffiths, R. (2012). Water for wound cleansing.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2(2), CD003861.
Weiss, E. A., Oldham, G., Lin, M., Foster, T., & Quinn, J. V. (2013). Water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alternative to sterile normal saline for wound irrigation prior to suturing: A prospective,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BMJ Open, 3(1), e001504.
Vowden, P., & Vowden, K. (2011). Wound care: An overview of evidence and principles of care. 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 20(Sup12), S5–S9.
Winter, G. D. (1962). Formation of the scab and the rate of epithelialization of superficial wounds in the skin of the young domestic pig. Nature, 193(4812), 293–294.
Singer, A. J., & Dagum, A. B. (2008). Current management of acute cutaneous wound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9(10), 1037–1046.
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https://www.skin168.net/2016/04/granulation-tissue.html